导航

关于浙丰

典型案例

【浙丰说法】成年子女要求父母支付高等教育学费的情况处理


发表于:2025-07-08 14:38:15
  浏览:62次  TAG:  #浙丰

 

 

     在当代社会,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成年大学生的抚养费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父母是否有义务为成年大学生支付抚养费?法律对此有何规定?现实中又存在哪些现象和争议?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这一问题。

一、法律规定解读

     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对于子女抚养问题有着明确且细致的规定。《民法典》第 1067 条清晰指出:“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的,未成年子女或者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有要求父母给付抚养费的权利。” 这一规定为子女的权益保障奠定了基石,明确了父母抚养责任的对象范畴。
     进一步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四十一条对 “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 作出了精准界定:尚在校接受高中及其以下学历教育,或者丧失、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等非因主观原因而无法维持正常生活的成年子女,可认定为该类子女。
     从学历角度来看,高中及以下学历教育阶段,孩子心智、能力尚未成熟,且处于义务教育及衔接阶段,父母的抚养支持是其成长的必要保障。比如,初中生和高中生,他们主要任务是学习,没有太多时间和能力去赚取生活费和学费,父母的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劳动能力层面分析,那些因身体等客观原因失去或部分失去劳动能力的子女,自身缺乏维持生计的能力,父母的抚养成为他们生活的依靠。例如,患有严重疾病导致无法工作的成年子女,父母有义务继续抚养。
     由此可见,一般情况下,大学生已年满 18 周岁,完成高中学业踏入大学校园,从法律层面已具备独立生活的主体资格,父母对其支付抚养费并非法定义务。这并非是法律的冷漠,而是基于成年人责任与义务的合理界定,旨在鼓励大学生走向独立,开启人生新的篇章。

二、案例分析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成年大学生索要抚养费在法律层面的实际情况,我们不妨深入剖析几个典型案例。
     在江苏邳州的一起案件中,小马的成长轨迹因父母的离异发生转折。2017 年,父母离婚时约定,小马由母亲抚养,父亲马某每月支付抚养费 1500 元至她十八周岁。小马考上大学后,因大学生活开支有压力,向父亲提出支付大学期间费用的请求,但协商无果后诉至法院,请求判令马某支付其 18 周岁后的生活费及相关教育费等。
     法庭上,马某表示自己经济能力有限,女儿已成年,无力继续支付。法院经过审理认为,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小马已成年,目前接受的并非高中及其以下学历,亦非丧失、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等非因主观原因而无法维持正常生活,要求父亲继续支付抚养费无事实及法律依据,最终驳回了小马的诉求。
     无独有偶,江西的小李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小李 9 岁时父母协议离婚,约定她归母亲抚养,费用由父亲承担。李父将小李抚养至高中毕业且年满 18 周岁后,因生活变故未再支付费用。小李为完成大学学业诉至法院索要费用。一审法院判决李父给付相关费用,但李父上诉,二审法院考虑到李父经济负担沉重,且小李已办理国家助学贷款,撤销一审判决,驳回了小李的诉讼请求。
     这些真实案例清晰地表明,在现行法律框架下,成年大学生索要抚养费的诉求往往难以得到法院的支持。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严格依据法律规定,对 “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 进行准确界定。

三、社会现象探讨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为成年大学生支付抚养费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走进大学校园,绝大多数学生的学费、生活费都依赖于父母的支持。每到开学季,家长们为孩子准备行囊、支付费用,每月按时打生活费,这似乎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 “惯例”。
     这种现象背后蕴含着深厚的亲情因素。父母从孩子呱呱坠地便倾注无尽爱与关怀,在他们眼中,孩子即便成年依旧需要呵护。他们希望孩子能在大学全身心投入学习,不为生活琐事烦恼,用经济支持为孩子成长保驾护航。
     道义的力量也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养儿育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的观念深入人心,父母将供养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视为自己的责任。社会舆论也倾向于认为,有能力的父母应该支持孩子完成大学学业,否则可能会受到他人质疑与指责。在这样的文化和舆论氛围下,父母往往会竭尽全力满足孩子的经济需求。
     然而,这种普遍现象对大学生独立意识的影响是复杂的。一方面,它为大学生提供相对稳定的经济保障,使他们能专注于学业,更好地积累知识、提升自我。但另一方面,过度依赖父母经济支持,容易让部分大学生产生依赖心理,缺乏独立意识和责任感。他们对金钱获取过于轻松,不懂得珍惜,甚至肆意挥霍,遇到问题首先想到向父母求助,这种依赖心理可能延续到步入社会后,影响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难以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迅速站稳脚跟。
     而且,如今社会竞争压力巨大,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着就业难等问题,这也让父母更加担心孩子在大学期间因经济问题影响学业和未来发展,从而更愿意为孩子支付费用,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普遍现象。

四、法院调解角度

     在成年大学生抚养费纠纷案件中,法院作为公正的裁判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调解作用。当此类案件走进法院,法官们首先会深入了解案件的来龙去脉,精准把握双方争议的焦点,这是调解工作的基础。例如在小玉的案件中,法官详细了解了小玉的病情、休学状况、母亲的经济困境,以及父亲李某拒绝支付费用的具体原因,为后续调解提供了全面的信息支持。
     在调解过程中,法官会从多个角度入手促进双方达成和解。亲情维系是重要一环,法官深知家庭关系和谐对子女成长的深远影响。面对因抚养费问题对簿公堂的亲子,法官会耐心引导父母回忆子女成长点滴,唤起他们内心深处的亲情。就像在小玉的案件里,法官向李某阐述他在女儿成长过程中情感陪伴的重要性,让他意识到女儿不仅需要经济支持,更渴望父亲的关爱,使李某认识到自己在女儿成长阶段的缺失,从而打开心结。
     从社会和谐层面来看,法院调解意义深远。每一个家庭都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纠纷的妥善解决有助于社会稳定。成年大学生抚养费纠纷若处理不当,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大学生因经济困境辍学,影响个人前途的同时造成教育资源浪费;亲子关系破裂可能导致子女心理问题,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通过调解,促使父母在能力范围内分担子女高等教育费用,既能保障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又能修复亲子关系,维护家庭和谐,进而为社会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从子女健康成长角度出发,法官会综合考虑子女实际需求和未来发展。对于正处于大学阶段的子女来说,稳定的经济来源是他们安心学习、提升自我的保障。法官会向父母说明,在经济上支持子女完成高等教育,能让子女在知识滋养下茁壮成长,为未来职业发展和人生道路打下坚实基础。在实际调解中,法官会根据父母经济状况、收入水平,以及子女学业费用、生活开销等因素,寻求合理平衡点,促使父母承担相应经济责任。

五、总结

     成年大学生抚养费问题涉及法律、亲情、社会等多个层面。从法律角度而言,父母对成年大学生支付抚养费并非法定义务,只有 “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 才有权要求父母给付抚养费。
     现实中,父母为成年大学生支付费用是普遍现象,这源于深厚的亲情和传统的道义观念,但也可能对大学生的独立意识产生一定影响。
     法院在处理此类纠纷时,通过积极调解,在法律框架下兼顾亲情、社会和谐与子女成长,力求实现各方利益的平衡。
     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应理性看待,既要明确法律界限,也要重视亲情与道义的作用,同时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能力,以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健康发展。
 

返回上一页